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“没想到长了10多年的胆结石,竟然藏着这么大的风险。多亏医生们一路把关,现在我总算能安心养病了。”近日,71岁的张阿姨在家人的搀扶下,从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顺利出院。这场始于“肚子疼”的就医经历,因胆囊癌的意外发现变得一波三折,最终在多科室协作与医患同心的守护下,老人成功闯过“生死关”。
意外发现:胆结石手术中的“隐形威胁”
张阿姨的胆结石“病史”要从10多年前说起。最初只是体检时的偶然发现,因症状较轻,她没太在意。后来反复出现的右上腹疼痛,还被当作“慢性胃病”调理。直到近3年,疼痛发作频繁,有时出现持续性隐痛,尤其吃了油腻食物后疼得直不起腰,她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。
接诊的普外科主任医师李启信结合超声检查发现,张阿姨胆囊内多发结石最大直径达2.5厘米,且胆囊变小,胆囊壁增厚、炎症明显。“长期结石刺激已导致胆囊功能受损,必须手术切除。”张阿姨很快入住该院肝胆外科,并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术后3天便顺利出院。
家人本以为“总算把这10年的老毛病解决了”,没想到一周后,病理检查报告带来了意外消息——切除的胆囊组织中,发现了胆囊分化腺癌。“这是一例典型的‘意外胆囊癌’。”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可俊解释,胆囊癌早期症状隐蔽,常与胆结石“混淆”,术前难通过常规检查确诊,此次能通过术后病理发现,已是及时阻断风险的关键一步。
棘手的是,张阿姨的病理显示,肿瘤已突破胆囊壁三层结构,且靠近肝脏边缘,极易向肝脏侵犯并向肝内转移。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存在脉管和神经浸润,考虑到张阿姨是高龄病人,属于高危类型。“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,容易沿脉管和神经生长并向远处转移。若不及时处理,可能很快出现肝侵犯伴转移,临床诊疗过程中这种案例相当多见。”胡可俊说道。
精准攻坚:3小时手术背后的团队协作
面对危急情况,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。普外科、病理科、影像科、肿瘤科、麻醉科等专家共同评估后,决定实施“肝门部淋巴结清扫+肝脏部分切除术”。“这种意外胆囊癌就像墙角的煤渣堆,切除了胆囊仅仅只是清理了煤渣堆,要想达到根治要求,不仅要扫净渣子,还要铲掉被污染的墙皮。”胡可俊用通俗的比喻解释,“张阿姨的肿瘤靠近肝脏边缘,那里血供丰富,脉管密集,尤其是肝门部淋巴结、小神经更为密集,解剖复杂。手术既要避开正常血管、胆管,又要彻底清除可能转移的病灶和组织,难度不小。”
手术由肝胆外科胡可俊、童朝刚带领团队联合操作。术中医生们精准定位左肝四段、右肝五段的病变区域,小心翼翼分离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可疑病变组织与正常结构,不仅切除了部分肝脏组织,还清扫出24枚淋巴结——远超指南要求的6枚。“胆囊癌容易沿神经和淋巴跳跃性转移,彻底清扫是阻断转移的关键。”胡可俊说。
医患同心:从病房到家庭的温暖联结
治疗过程中,医护团队与患者的信任纽带尤为关键。得知“胆囊癌”的诊断时,张阿姨的家人曾一度犹豫。胡可俊多次电话沟通,既坦诚说明“靠近肝脏边缘、脉管神经密集”的手术风险,也细致解释“精准操作可避开正常血管、胆管”的方案优势。“现在发现得早,手术是阻断风险的最佳时机。”最终,家人打消顾虑同意手术。
而张阿姨的乐观心态,也成了康复的“助推器”。“老太太特别乐观,住院时总笑嘻嘻的。”胡可俊回忆道。这种积极的状态,让术后恢复比预期更顺利。出院后,胡可俊还特意前往家中随访,查看她的恢复情况,耐心解答康复疑问。目前,张阿姨各项指标平稳,已能正常生活。
健康提示:胆结石患者需警惕这些信号
胡可俊提醒,胆结石本身并不可怕,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需高度警惕胆囊癌变风险,尤其是食欲不振、体重降低、肚子疼加重这几个信号,往往是身体发出的“危险警报”:
基础风险因素:充满型胆结石或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;胆囊萎缩(正常10公分缩至3公分以下);胆囊壁钙化(如“瓷化胆囊”);高龄(大于50岁,女性风险更高)且患病超过10年。
症状预警信号:腹痛频繁或加重;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、腹胀;短时间内体重明显降低(比如半年内降5公斤以上)。
“很多人把胆囊不适当‘老毛病’拖延,殊不知这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间。”胡可俊强调,定期体检、及时处理胆结石,是预防胆囊癌的关键。(陆正蛟)
利好优配-股票杠杆平台app-股票配资平台门户-配资炒股的注意事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