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毛主席手书的唐代诗人朱湾的《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》。全诗如下:
寻得仙源访隐沦,渐来深处渐无尘。
初行竹里唯通马,直到花间始见人。
四面云山谁作主,数家烟火自为邻。
路傍樵客何须问,朝市如今不是秦。
本诗是朱湾寻访隐士韦九山人后所写,描绘了探访隐者的过程和感受。全诗语出天然,清新质朴,意境深长,深切隐士的超脱情怀,不知不觉就打动了人。
诗中先说“初行竹里唯通马,直到花间始见人”,以竹林、山花勾勒幽深静谧的隐者居所;然后说“四面云山谁作主,数家烟火自为邻”,展现云山环绕、烟火相邻的桃源景象;再说“路傍樵客何须问,朝市如今不是秦”,暗喻超脱尘世纷争的淡泊心境。全诗表达了朱湾辞官归隐后对自由人生的向往,与毛主席晚年追求精神超脱的志趣相契合。
朱湾(约766年前后在世),字巨川,号沧洲子,四川人,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。朱湾为人性情放达,拒仕途征辟,纵情山水琴酒,以隐逸闻名,朝廷多次相召都未答应出山。
他曾受永平节度使李勉赏识,聘为幕府从事。后因耿介不屈,谒见湖州崔使君受挫后,作《别湖州崔使君书》吐露愤懑,归隐会稽山阴别墅。
唐代隐士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一脉精神传统,它不只是避世独居的简单选择,更融合了儒释道思想、政治现实与个人价值追求。隐士有真有假。朱湾诗中的韦九山人算是真隐士,拒官如弃履的朱桃椎也是真隐士。朱桃椎曾在隋末任国子监祭酒,入唐后彻底归隐山林,以织草鞋为生。他将草鞋置于路边,任人用米、茶交换,从不见交易者。益州长官窦轨赠其华服请他任乡正,他“弃衣于地,逃入山中”。贞观年间高士廉亲访亦避而不见。假隐士则是更为常见,无外乎将隐居作为终南捷径,不足道尔。
毛主席这次手书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,但研究者多认为是在1960年代。当时国内外局势紧张,毛主席常借书法调节心绪。选择朱湾隐逸诗题作为手书对象,很可能是在政治高压中寻求精神栖居的体现。而且从书法风格看,也是成熟的“毛体”,年代感吻合。
作为书法墨宝,这幅作品布局呼应诗意,书写疏密错落,行气顺达流畅,与诗中渐入无尘之境的意象相呼应。毛主席晚年书法已进入“老笔纵横,只求意足”的境界,此作正是其草书造诣成熟期的代表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利好优配-股票杠杆平台app-股票配资平台门户-配资炒股的注意事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